再訪石龍河自然村
周萬征




乙末農(nóng)歷二月初八下午,再次到石龍河自然村,到責(zé)任田里找到了李殿卿老人采訪了他。因為上周到這里沒對行政村及自然村人口、耕地等作進一步了解。誰知這次采訪卻有了更大的收獲,挖到了幾個“寶藏”。
一、石頭旮旯里能種地
鵓鴿吳行政村有5個自然村,即鵓鴿吳、井溝、雙廟、石龍河、蛤蟆泉。4個村民組,鵓鴿吳有二個村民組(一組、二組),井溝一個組(三組),雙廟、石龍河、蛤蟆泉組成一個組(四組)。鵓鴿吳與井溝二個自然村的土地大都被征用,建為魯山北部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雙廟組這三個自然村還能人均一畝地。
石龍河自然村有特殊地質(zhì)結(jié)構(gòu),除大片土層很厚的黃土地外,還有石頭旮旯坡地,也很能長莊稼種樹。這里的石頭都是立石、石塊與石塊之間填滿了黃土,挖一米多深也挖不到底。這次到石龍河再次尋訪李殿卿老人,就是在他的村邊分的石頭旮旯地里找到他的。
比席片還小的黃土地極為干凈,與裸露的大石頭相隔著,泛著泥土的清香。旁邊整塊的大田在坡的高處,與嫩綠的麥苗形成了極為大的反差。這片地里種有十幾棵小柿子樹、小核桃樹,去年就收了四五百斤柿子。與李殿卿老人一起坐在大石頭上,我拿出了提前擬好的提綱詢問著,把問題一一記清楚。老人又講了石頭旮旯里能種莊稼的事。土層很深,挖不到底。他多年前還在村邊兩塊巨石之間挖一個地溝當(dāng)紅薯窖。有二席那么大面積沒有整理完,老漢也不干了,隨我一起進了村子。因他沒有手機聯(lián)系,我就記下了他兒子李章興,孫子李炳杰的電話,李殿卿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也早出嫁了,重孫子4歲,早應(yīng)上老爺了。兒子與孫子是廚師,兒子在鵓鴿吳村邊匯源大道邊開了一家飯店,起名為“騰云閣酒家”,他們還經(jīng)常到外邊給人做桌,也有一定收入,四世同堂。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啊。
二、嚴(yán)嵩墓
我就要啟程,李殿卿老人到了車邊,下車與他打招呼,我講若是他能看清字的話,送他一本《石龍大事月記》,他接著講,他有白內(nèi)障,視力不好,可讓兒子、孫子他們看。
忽然,我想起來二十多年前,派駐到武裝部煤礦工作時,趙嶺方萬利的姑父老張(梁洼街人,祖籍是石龍區(qū)南張莊)給我講的一個故事,嚴(yán)嵩拿著金碗討飯吃,后來死到咱這,就給他埋了。我問李殿卿老人知不知道這事,老漢興奮地指著村邊十字路口東南的靠路南頭東邊10米左右的地方告訴我:嚴(yán)嵩墓就在我的責(zé)任田里,1958年大平墳時平掉的。當(dāng)時墓地規(guī)模比較大,有“嚴(yán)閣老之墓”碑,碑兩邊有獅子把門,碑前兩邊有兩望柱,柱高有四五米,柱子上有犼。是他二哥用炸藥把石槨炸開一道縫。石槨距大約4米×3米×3米,用撬撬開進去看一看,里面無他物,只找到一個金耳墜,然后又封好填埋。
嚴(yán)嵩雖文辭出眾,但貪賄納奸,結(jié)黨營私,打擊異己,嚴(yán)嵩父子權(quán)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嚴(yán)嵩之子嚴(yán)世藩狂妄至極,甚至在家中寶庫內(nèi)大笑說:“朝廷無我富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嚴(yán)嵩被查沒家產(chǎn),嚴(yán)嵩之子嚴(yán)世藩被斬首。
皇帝念及其年事已高,雖斬其子,卻留嚴(yán)嵩一命,并賜給金碗一個,任命其為“天下總團頭”。何為團頭,說白了就是花子幫頭,丐幫幫主,水滸傳里收斂武大郎骨骸的何九叔就是團頭。雖說是花子頭,但也是地方上的頭號人物。大事小事,婚喪嫁娶都要打點他們。不然就要叫花子滋事。平時團頭要組織手下的人干些“賤役”,如掏糞、背死尸,然而被抄后,哪里能容他安身。嚴(yán)嵩雖有金碗在手,但平時作惡太多。世人皆恨之,不予飯菜,言語相辱。最后落得個活活餓死下場。
石龍河右岸宛洛古道邊泉上村有唐代元次山墓、宋代名將孟良墓,也許嚴(yán)嵩巧遇此地。也許是山鄉(xiāng)村民的厚道,選擇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也許是村子南邊臥佛寺老和尚是其同黨,最終葬于這個自然村。李殿卿老人講,這地是蛇地,是由青草嶺托下來的,嚴(yán)嵩之墓在這里得以保存,也許還有特殊的機緣。
三、臥虎寺
我到村上采訪,引起了不少村民的興趣。有問村南聽說要建機場是不是有這回事,我告訴他們,在報紙上曾看到魯山城北建民用機場這個規(guī)劃的消息,不知是啥時間建立的。有一個村民講,早在明代還有一個臥虎寺,是明代被海瑞帶兵燒了,寺院有五六十畝大,現(xiàn)在有一塊大石頭,還叫臥虎石。
李殿卿老人也講,臥虎寺位于石龍河自然村西南蛤蟆泉自然村東南二里許的山間二塊平地上,臥虎寺的寺產(chǎn)很大,據(jù)見到的寺碑記載,東南管到魯山馬樓的茂林寺,東到辛集,北到段店上、下寺,東北到梁洼街。臥虎寺被燒前,寺里有一個老和尚會法術(shù),且荒淫無道,誰家新媳婦大姑娘只要他看上,一念咒語,那新媳婦大姑娘就會主動到寺院,供其玩弄奸淫,如果玩膩了還丟給寺院的老虎讓老虎吃了。該和尚還養(yǎng)了一只大老虎,到外邊游玩辦事常騎虎前往,進魯山城把老虎拴到城北宋莊村。寺院邊曾有一石碑,上書“臥龍養(yǎng)虎之地”。傳說該寺明代被海瑞帶兵燒了,寺中作惡的老和尚沒死,官軍燒寺時,他坐在大殿上乘煙霧升天跑了。臥虎寺被焚燒后,這里的人們還稱該寺為火過寺。據(jù)說2000年時,這塊石碑被蛤蟆泉王建國收存,現(xiàn)不知去向。
寺東北有個洞,傳說里面平深四五十米,下面是水牢,用以囚禁違犯寺規(guī)或者與寺上有糾紛的人,再不服管教的,就讓寺院里養(yǎng)的老虎吃了。由于近百年的水土石塊淤積,洞口現(xiàn)已填實。蛤蟆泉王忠等推測,在海瑞帶兵燒毀寺院前,往洞中可能藏有寺中的財寶,十來年前,他曾去試掘,只在洞口挖了一陣,到現(xiàn)在還有碎石頭散在洞口周邊?;丶液螽?dāng)晚,王忠得急病差點要了命。李殿卿講,他父親在二十多歲時,與人點一把掃帚去探過洞,到洞底后,向西平行三四丈火熄,不敢前進,面積大而深,估計洞里面平深四五十米。村民認(rèn)為水牢洞陰氣太重,故無人再去挖,散亂的土石塊還放在洞口。
距水牢洞西南50米處有一處鷹狀巨石,傳說鷹腹部有金鷹蛋,被南蠻子盜走。那人害怕鷹飛走,在鷹嘴前的大石上鑿了一個大石臼,讓鷹喝水,是個鎮(zhèn)物,于是化為石鷹。石鷹鷹身被南蠻子打了一個穿透的擴散性大洞,口徑上大下小,下面最小口徑有50公分。石臼是農(nóng)耕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遺物,也許是臥虎寺僧人生活的歷史見證。另據(jù)李殿卿老人講,在臥虎寺原址的坡頂農(nóng)田里還有村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雕花紋圓形用以支撐廊柱的石墩。
臥虎寺所在的山頂東北部突出的山巖像一只臥虎,頭、前爪、眼、舌頭、口等形狀逼真,水牢洞就是虎口所在的位置。因此該寺就稱臥虎寺。
四、鵓鴿崖 鵓鴿吳




石龍河流到石龍河自然村,兩岸崖壁高聳,綿延一千多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岸的雙廟崖壁。石龍河自然村在右岸,有一片二三十畝大小的農(nóng)田,像是沖積的黃土地。
河水順勢而下500米許,再沖到一處崖壁,就是龍洞嘴所在的位置,河水由此折東,左岸也是崖壁。向東約行500米,南邊右岸便是知名的鵓鴿崖壁,曾經(jīng)棲息過很多鴿子,左岸村子吳姓居多,便得名鵓鴿吳。鵓鴿崖位于鵓鴿吳村西南,與村子隔河相望。
走到鵓鴿吳前的石龍河里,正趕上四位十來歲的小姑娘在用樓板搭成的便橋上玩,便邀請她們順路帶著我們一起去游鵓鴿崖,有三個孩子接受了邀請,愉快地答應(yīng)了。其中一對是雙胞胎姐妹,另一個姓李,她們都機靈可愛,10歲了,正讀五年級。我還給她們講,11歲你們就要讀初中了,真了不起,我14歲才讀初中。
鵓鴿崖高有二三十米,崖壁險峻,崖頂石壁縫中生長有古柏樹,崖頂平地上還有幾年前復(fù)建菩薩廟一間。我們在崖下用手機照了幾張相,她們還要帶我們攀崖,我說不攀了,太危險了。我們便折回走小路緩坡踏上崖頂,坡頂向南平緩延伸,是大片的山間坡地,桃花正艷,油菜花滿地金黃,坡頂崖邊是修一條一米左右的便道,臨崖是稠密的灌木叢。在河里看鵓鴿崖是難以想象的壯觀雄偉,柏樹仿佛要掉下來似的,可到了崖頂,險峻即刻變?yōu)槠教股巾敚床钊绱酥?,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span>
站到崖頂望北瞭望,鵓鴿吳整個自然村在北邊河左岸的緩山坡上,占滿了整個山坡。居民的住房有的甚至緊鄰河道,大部分早年的房屋墻壁都是用石塊壘成,穿行在村子的水泥路上。宛然像走到一個巨大的古城堡里面。
在鵓鴿吳還有村民傳言,這里是曹剛川的出生地,他名旭生,是鵓鴿吳申家后人,小時候由其母親帶到了舞陽曹集(現(xiàn)屬舞鋼轄區(qū)),后又常住漯河市,曹剛川跟其舅父曹東賴長大,隨其舅父之姓。
鵓鴿吳是中共早期黨員革命烈士吳鏡堂的故鄉(xiāng)。吳鏡堂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9年3月創(chuàng)建中共魯山小組,9月主持建立中共魯山特別支部,1929年12月31日,犧牲后就安眠在鵓鴿吳村的后山上。我順手在路邊采了一束野油菜花,敬獻到烈士塑像前,并與愛人一起行了三鞠躬禮,以示敬意。清明節(jié)快到了,一定還會有遠(yuǎn)方的客人和村小學(xué)的師生來掃墓,獻花,以示緬懷。
吳鏡堂烈士,是鵓鴿吳村的驕傲!也是石龍河的驕傲,我們會永遠(yuǎn)記住這位中共魯山黨組織創(chuàng)建者的英名!曹剛川是鵓鴿吳申家后人也成了這里美麗的故事!
五、蛤蟆泉
蛤蟆泉同石龍河一樣是雙廟組的一個自然村,距鵓鴿吳三四華里,在石龍河自然村西南邊,相隔一條溝,村子就位于坡間的洼地,只有簡易生產(chǎn)路相通,能過四輪拖拉機,也有較寬的土石路與南邊相距五六里張店鄉(xiāng)林王莊相通,還可以過大車。順著李殿卿老人手指的方向,隱約可看見幾棵沒發(fā)芽的老樹,還有幾棵盛開得像是淡紅色桃花的樹,但是瞅不到房舍,現(xiàn)在150口人,只有4人常住,其他人都搬到城里住了,只因缺水。
我問蛤蟆泉不是有泉嗎?老人說泉水在清末民初百十年前就開始時有時無,現(xiàn)在早已干了,村民人畜用水全是拉的,現(xiàn)在用上了鎮(zhèn)上水廠的自來水。
蛤蟆泉里相傳有一只金蛤蟆,被南蠻子盜寶盜走了,從那時起,蛤蟆泉只是一個記憶的符號。這個村子很著名,在2010年5月第三版《平頂山地圖》上就顯示有蛤蟆泉這個自然村。
金蛤蟆被盜走的傳說還在繼續(xù)流傳,不知道村民們有沒有深思過,泉水的干涸是不是與氣候的變遷或民國時期韓梁礦區(qū)的煤窯開采力度加大,有直接原因,不得而知。
六、水簸萁
李殿卿老人還講,石龍河里有一個奇怪現(xiàn)象,在半夜人腳定的時候會發(fā)出“刷——刷——”的響聲,回旋在鵓鴿吳,石龍河,王莊之間,千百年來習(xí)以為常。
1953年南蠻子(也許是地質(zhì)隊)又到了石龍河,聽村民們說后,到處查看,解釋這里有一個“水簸箕”。具體位置就在鵓鴿吳西頭大石頭下,大小如雞蛋。隨后,六七十年間,這里的人們沒有聽到清脆的“刷——刷——”聲,都說水簸萁讓南蠻子又盜寶盜走了。
每一個地方都有優(yōu)美的傳說和值得當(dāng)?shù)厝俗院赖娜宋木坝^,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充滿活力。像石龍河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竟有那么多豐富動人的人文故事。這是石龍河流域豐富歷史文化的一部分,真讓人津津樂道,引以為豪。
(2015年3月30日晨)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發(fā)貨聯(lián)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wǎng)絡(luò)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lián)盟引流學(xué)習(xí);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xué)習(xí)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shù)課程免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