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真諦是什么?
或許是“平淡”。
因為,越見識繁華,越追求樸素;越經(jīng)歷跌宕,越向往安樂,越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
而感受“平淡”,有很多路徑可以走。既可以來自一種生活方式,也可以小到一種審美。
在壽山石中,有一類“素色”石頭觀感樸實、素凈甚至寡淡。
既不同于大紅、大綠、大黃帶來的驚艷感,也不是色彩之間的曼妙變化,或是巧色的顯眼奪目,雖看起來“低調(diào)”,卻切中許多藏友的“口味”。
單從石種的偏好程度上看,關于“素色”的熱度一直是居高不下的。
首先是歷史悠久的水坑石一脈。
這類石頭憑借稀有的晶凍質感,很早就在壽山石圈里贏得了“百年稀珍水坑石”的贊譽。
其顏色并非鮮艷,而是以灰黑、灰藍、灰赭、灰白等低飽和度的“莫蘭迪色”為主。
然后是乾隆年間的將軍洞白芙蓉石。因質色似白玉動人,一出山就傾倒世人,清人郭柏蒼在《閩產(chǎn)錄異》中更稱其“似白玉而純粹,玉不受刀,遜于芙蓉矣”,甚至動搖了美玉在文人心中的分量。
再往后,以白色為主的石種諸如80年代的荔枝洞石、90年代的汶洋石,一個以媲美荔枝果肉而聞名,另一個有“君子”之名,皆入當今熱門石種類別。
從中可以看到,在壽山石的鑒藏歷史中,素色的優(yōu)質石種,不論是寶玉質地,還是瑩然似琉璃,一直在打動人心。
其實,關于素色的審美,很早就埋在中國人的基因里了。
中國古代文人向來以素雅清淡為尚。在文人構建的審美體系中,素色為一切的底色,如碧綠茶湯下的白瓷,墨色淋漓下的素宣。淡雅的素色,接近于“無”和“道”,是思想和觀念的載體。
而簡單的素色石頭,本身也具有向文人式審美延伸的可能性。
各式各樣的山水、花鳥、草蟲、或高潔人物,隱遁進沉默的素色之中,如被霧氣、水澤、大雪籠罩,不再醒目。
物像與意境之間,渾融一體,沒有距離。石頭的純粹和潔凈,疊加雕刻師構造的高遠意趣,很容易表現(xiàn)出文人畫特有的清淡和質樸。
在這個容易浮躁的時代里,我們看過了太多精美絕倫的作品,習慣了名品之間的較量和“艷壓”,也對收藏價值有過仔細周密的考量。
而簡單的素色,雖沒有巧色的出奇和奪目,但卻以一種恒久的寧靜,潤澤心靈。
這樣“低調(diào)”的石頭,或許在提醒著擁有者,要回歸簡單和純粹,平淡是真。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發(fā)貨聯(lián)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wǎng)絡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lián)盟引流學習;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