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9年12月底的新冠疫情的暴發(fā)以來,全世界原有的經(jīng)濟秩序被一下子沖垮,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疫情中幸免于難。這不最近一段時間疫情還把斯里蘭卡這個國家給搞破產(chǎn)了,整得斯里蘭卡的老百姓天天占領(lǐng)總統(tǒng)府抗議,把自己的總統(tǒng)拉賈帕克薩活生生地嚇跑了;在大洋的那一頭,英國頭子約翰遜整天臆想自己超凡脫俗,非但無視疫情,還在自己的官邸大開party,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愣頭青模樣,這不也栽了。
只有咱們,自始至終秉持積極應對的態(tài)度,出現(xiàn)疫情后迅速應對,確保動態(tài)清零。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拖垮咱們的GDP,反而逆勢而上,成為了后疫情時代經(jīng)濟的領(lǐng)頭羊,其他“消極怠工”的國家只能眼巴巴地羨慕咱們,然后轉(zhuǎn)頭看看自己的爛攤子只能無奈地搖頭。
不過,在疫情反復的這三年中,咱們的各行各業(yè)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線下實體店和旅游行業(yè)是最先撐不住的,然后帶動了房地產(chǎn)、運輸業(yè)、制造業(yè)等一系列企業(yè)的倒閉和破產(chǎn)。
再看看身邊的,原本紅火的街邊餐飲店,艱難維持生計無果后紛紛掛出了轉(zhuǎn)讓、招租的牌子,原本人氣爆滿的電影院如今也已經(jīng)元氣大傷。我們生活中那么已成習慣的生活方式一下子變得很不適應起來。而在這些街邊小店中,我們會看到這么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在眾多街邊小店掛出轉(zhuǎn)讓牌中,有一種門店卻似乎對疫情“免疫”,看起來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這種門店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稱——茶葉店。
街邊的茶葉店占地面積或大或小,里面的產(chǎn)品也都是形形色色、價格不菲的。在周邊小店放著大喇叭搞特價優(yōu)惠吸引顧客上門的時候,茶葉店里面的老板總是穩(wěn)坐釣魚臺,一副事不關(guān)己的狀態(tài),慢條斯理地拿著拳頭大的茶杯品茶,悠然地看著門外的人來人往。
小區(qū)樓下的底商換了一茬又一茬,倒閉一批小店又繼續(xù)開業(yè)另一批小店,只有這個茶葉店屹立不倒,依然在經(jīng)營,哪怕疫情到來,也不慌不忙,這種現(xiàn)象實在是很有意思。
咱們且不說巴掌大的茶葉店,稍微上點規(guī)模和檔次的茶葉店幾乎也看不出受到了什么影響。在一個店員比顧客都多的門店中,他們到底有什么生存之道?懷著對未知領(lǐng)域的好奇和對財富的向往,我在網(wǎng)上查閱了相關(guān)的資料,也向認識的幾位茶葉店老板進行了溝通。
通過大佬們的凡爾賽才知道,原來,即使是巴掌大的茶葉店,一年下來整個十幾萬是不成任何問題的。想想看,如果茶葉店真的不掙錢,那么在后疫情時代,為什么那么多人會選擇在茶葉行業(yè)試水淘金?
第一個原因就是咱們國家茶葉歷史源遠流長,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喝茶的習慣。
早在5000年以前的神農(nóng)時代,人們已經(jīng)開始利用生葉煮著喝,還把茶葉拿來當藥用,也就是咱們最早的草藥。后來到了西周東周時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栽培茶樹,將其做成茶食(指用茶葉摻和其他可食用之物料,調(diào)制成粥飯等含茶葉的食物)。唐代開元以后,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流傳至今。
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成為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清代之后,中國茶開始風靡世界,并獨步世界茶市。很多老外在中國游玩一圈之后,都會選擇茶葉當作“特產(chǎn)”帶回家給那些個親戚朋友。
既然茶葉已然成為了生活必需品之一,又深得老外的喜愛,那么茶葉店就不愁沒有客源,不愁茶葉賣不掉。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茶葉的價格實際上永遠是個謎。
這就有點類似于玉石的價格了,有道是黃金有價玉無價。這句話放在茶葉身上,沒想到也完全匹配。就拿普通的普洱茶來說,便宜的普洱茶幾十塊錢就可以買一餅,但是昂貴的普洱茶,一餅賣個幾十萬那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門道。到底是好是壞,只有那些所謂的品茶大師才能說得清楚。所以這個價格對一般人來說是不透明的,價格不透明,即便賣高了也沒有人知道,因此利潤就高。
隨著社會上盛行“養(yǎng)生之道”以來,有些投機分子也開始借機炒作,通過炒茶不斷將茶葉的價格拉高,從而在中間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這就跟當下炒鞋的邏輯一樣,一雙成本頂天可能就二三百的鞋子,通過饑餓營銷等手段,硬生生將鞋價拉到四位數(shù),從中獲取暴利。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雪糕刺客的邏輯、近視眼鏡的邏輯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也不得不說,現(xiàn)在的商家也的確會分析消費者的心理。隨著咱們的物質(zhì)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攀比心理不斷被激發(fā)出來。商家們就利用這個心理,將一些保存良好的陳年老茶持續(xù)炒作,最后以高價賣出。
茶葉的“身價”除了通過資本運作外,其包裝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日常咱們老百姓喝茶,不會去選擇包裝上乘的茶葉,而是盡可能選擇經(jīng)濟實惠的散茶。每當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走親訪友之時,衣著華麗的茶葉就成為了顧客選擇的“香餑餑”。雖然包裝都是茶葉店進貨而來,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包裝的費用最終都會夾雜在茶葉本身之中,然后茶葉商利用包裝再小賺一筆。
第三個原因,就是茶葉的銷售渠道很多。
這是因為,茶葉作為一種飲品,成為了我們最傳統(tǒng)的一種飲品:哪里來了客人,都需要喝茶招待,所以無論是各個單位或者企業(yè),都是需要準備茶的,日常開會要喝,準備活動要喝,接待客人也得喝,算下來這個需求量就非??捎^了。所以很多采購單位或企業(yè)都會直接對接茶葉店,每一次都是大量進貨,只要一個茶葉店有那么十幾個客戶,一年的收入也就有保障了。
這才有了“看人來人往,茶葉店老板穩(wěn)坐釣魚臺”的場面。因為日常零零散散的顧客,都是“蚊子肉”,還真不是那么在乎,只要服務好單位和企業(yè)就穩(wěn)賺不賠了。
當然,茶葉店的老板們也不會忽視散客的。因為這些散客從事著各行各業(yè),都是老板眼中潛在的“大客戶”,誰也不知道哪天中彩票似的散客批量為自己公司采購。加之一個茶葉店一般都會固定窩在一個地方一二十年之久,本身就會積累大量的老客戶。這些老客人會固定提貨,有自用的,也有送禮用的,這些人往往都有老板的微信,想要什么茶葉,提前和老板打聲招呼,然后老板就會安排工作人員送貨上門,非常的方便,這也是為什么茶葉店總是不見顧客的原因之一。
除了服務好固定大客戶、老客戶和散客外,這些茶葉店老板其實也沒有閑著,他們也在不斷與時俱進,積極圍繞茶葉開展一系列賺錢業(yè)務。
隨著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茶葉店的老板們就開始大張旗鼓地把自己巴掌大的茶葉店擴張成一個看起來上點檔次的店面,一不小心擴張大了就變成了茶樓,也就是咱們現(xiàn)在走在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的那個看起來就很貴的地方。
這些店面仍然是賣茶葉的,只不過會專門裝潢一個空間,供人們來店里品茶聊人生,聊得興起再點倆茶點小吃,喝得好了再買點帶回去繼續(xù)喝。這些都是擴大經(jīng)濟收入的手段。
干得久了,茶葉店的老板們都練就了一雙“慧眼”:當你走進茶葉店的那一步起,老板心里大概就知道你的職業(yè)是什么,消費的區(qū)間在哪里,是否能成為潛在大客戶。老板會通過你所處的社會層級進行不同程度的服務,從而達到大魚和蝦米通吃的預期。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去之前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打扮漂漂亮亮的,老板可能就會“瞎了眼”,分不出來咱們到底是哪個層級的老百姓了。
其實這些老板們還真不是純靠外在判斷的,通過穿衣搭配識人只是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更多的是通過你的氣質(zhì)和眼神,這些都是刻意裝不出來的。即使你真的“演技高超”,老板三兩句跟你“盤盤道”,也就能識破你的演技了。
扯得遠了,再回到咱們的主題上來。
除了擴大店面帶動收入外,茶葉衍生的副產(chǎn)品也是銷售渠道之一。通過蹭“雪糕刺客”的熱度,冰工廠從茶葉店里進貨,打造茶味的冰激凌(上游的生產(chǎn)端大多在種植的那一天起就被固定預購了,所以一般冰工廠只能從中端茶葉市場進貨)。
此外,飲品店也是客源之一。飲品店雖然都會通過兌色素等降低成本,但大多數(shù)良心店也會多少在茶葉店采購一些茶葉。
這些銷售渠道都是茶葉店老板們穩(wěn)坐釣魚臺的底氣和資本,只不過我們沒有仔細去分析里面的底層邏輯罷了。
所以,各行各業(yè)都有各自獨特的賺錢方式和生存之道,我們眼中看起來不符合經(jīng)濟規(guī)律的行業(yè),往往在邏輯深處有著自己的生財之道。
(完)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發(fā)貨聯(lián)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wǎng)絡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lián)盟引流學習;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shù)課程免費分享!